位置:网站首页 > 四海文坛 > 按“书”索“书” ——读陈华文《最是书香》- 阿迟邦崖

按“书”索“书” ——读陈华文《最是书香》- 阿迟邦崖

发布时间:2016/5/26  | 来源:作者投稿

人通过阅世来锻造自我的同时,难免会沾上些劣气,读书则能淡化世俗中的诸多陋习,从而完成自我提升。然而,很多人在浩如烟海的书籍前,常感无从下手,继而选择放弃。书评这种文体,曾经受到很多学者和作家的重视,比如鲁迅、矛盾、巴金、萧乾、冯友兰、费孝通等人,都是书评写作的高手。然而近年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书评受到偏见:在学者眼中不够“学术”,在作家眼里又不够“文学”。然而,真正的好书评,不仅有着独立的见解,同样有优美的语言。在书香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书评在书籍、作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如果没有书评,学术的争鸣与文学的批评,也就成为无依无靠的浮萍。
写书评的人,无疑都是爱书之人,同时也是甘于做冷板凳的人。其中,陈华文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在高校工作,也许是受到校园书香的熏陶,多年来,他立足于阅读,喜欢针对备受社会关注的书籍进行客观、公正地评论。在主流报刊上,经常可以见到他的一针见血的书评文章。《最是书香》(商务印书馆2016年4月版)这本书,是他最新出版的一部文化文学书评集,该书融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篇篇都思路开阔、观点独到、结构精巧、语言老辣。
《最是书香》分为“知识分子的精神之光”“作家作品的人文之魅”“外国文学的审美之维”“海外学人的中国之思”四辑,不妨将此重组成“文化”和“文学”两块。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血脉,对国运兴衰起着关键作用。在本书中,陈华文在《大学之魂》《大师远去》两个撼人心弦地提问打开了首辑的“知识分子的精神之光”:一、对考生作弊、招生腐败、贪污受贿等现象,介绍了民国八位校长,进而抒发感慨:大学之魂今安在?二、对如今泛滥的学术大师也深感扼腕:民国时代大师为何成群而来?如此很自然地引出了“特立独行的中国大儒”梁漱溟,“雷厉风行的教育家”罗家伦和“毕生追逐的民族建筑梦”的梁思成等人的生命历程、学术思想和主张,并进行述评,给人深思。接着,延伸到了末辑的“海外学人的中国之思”,讲述关于中国主题的著作,有讲产业题材的“农业、农民、农村与国家命运”,有探究文艺题材的“探究中国艺术的魅力”,有生态题材的“丹青世界寻找消失的园林”和“大象在中国北方是如何退场的”。
文学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和灵魂,对人民起着陶冶之用。次辑“作家作品的人文之魅”,陈华文对莫言、陈忠实、严歌苓等当代中国著名作家的作品进行了评论,他最敬服孙犁,这位老作家不但功力渊深、得以开宗立派,也是一名真正的有人格的读书人,足堪后代子弟的精神榜样。第三辑“外国文学的审美之维”,则是对国外文学名家的相关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比如,托尔斯泰在“绝笔之作谈了些什么”,马尔克斯对“拉美文学的守望者”,村上春树又是一派怎样的“生命的闲雅与淡定”。
古人探索出“按图索骥”,书评人提供的则是“按‘书’索‘书’”。读罢本书,又有许多想看的书了吧。俗话说,“读书改变人生”,在学历贬值的时代,这话也为集体所抵制。或许是我们一开始就理解歪了:人生不光是物质的。读书为我们生产的是精神粮食,可创造物质的手段不一直受着精神思想的左右吗?此外,读书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主要特点无外乎是电子化、碎片化、浅度化。其实读书宜选纸质书,边读边做笔记,效果最佳;宜选长文著述,梳理系统化,培养逻辑感;宜选深度论文,增长见识。
两年前,我工作忙起来,怕耐不下性子来读书,于是做出了一个自感非常英明的决定——接出版社撰写书评的任务。人生以书为伴,幸哉。阅读,我辈应当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