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球客家精神领袖黄石华博士
| 来源: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 | 发布时间:2025/11/13 |
常思家国兴亡责 莫负艰难百战身
——记 全球客家精神领袖 黄石华
河源日报记者 周焕
少年艰辛图奋强
黄石华生于1919年,祖籍河源龙川县金鱼乡。他的祖父黄昌瑚曾参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他的父亲黄文(字质彬)参加过北伐,戎马倥偬,极少回乡。1922年,黄石华3岁时,黄文病逝,归葬龙川。
黄石华的族兄黄麟书,是中国著名教育家、广东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出生在这样的。家族中,黄石华从小深受熏陶,刻苦读书。其父去世后,家道中落,经济拮据,他的哥哥不得已辍学,黄石华却坚持读书。他中学时经常撰文发表,获取一些稿费以资学业。他在当时著名的全国性刊物《中学生》《东方》《生活周刊》发表文章。他还曾给主持《生活周刊》的邹韬奋写信,希望得到邹韬奋的鼓励。邹韬奋很快给他回信,鼓励他坚持写作,有所作为。
黄石华常以一句座右铭“常思家国兴亡责,莫负艰难百战身”自勉。因为家里穷,黄石华没少受经济比他好的少年欺侮,他有一次气不过,要提刀与他们拼命,年迈的祖父阻止了他,告诉他,硬气不是用在与人争强斗狠上,要用在为国家作贡献上。从此,他便志存高远,决心做出一番事业来。
黄石华19岁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他追随乡贤张鹤文、张克明等从事抗战救亡活动,成立金鱼乡抗日救国会并任会长。
1937年,黄石华高中毕业,会考成绩为全省第三。1938年,他趴在载满货物的车顶熬到重庆,考进了不收费的中央政治大学,攻读地政专业。
在黄石华20岁到30岁这段大好年华中,他非常努力和上进,24岁任中央部会科长,草拟中央扶植自耕农条例,指导四川北碚扶植自耕农实验区;25岁任甘肃省地政局科长,主持完成甘肃湟惠渠扶植自耕农实验区。26岁在粤创办申原棉织厂、民生职业学校、西华中学。他在29岁时当选国民大会代表。

加入崇正总会
1949年,30周岁的黄石华赴港定居。初到香港,他应聘到《星岛日报》当记者。
在香港,黄石华加入了香港最有名的客家社团香港崇正总会,遇到了很多当时的社会名流,如南洋巨商胡文虎,抗日名将张发奎,以及黄石华担任国大代表时的一些同仁。他为自己是客家人倍感自豪。他在《香港崇正总会史略》中写道:“客家民系乃中原汉族优秀之一,代有豪贤,世多英杰,伟绩丰功,昭垂史册。宋明以来,其以科第仕宦、学术文章显者,更仆难数。只以吾人远祖,遭逢世乱,乃辗转南下,散居各地,客处他乡,原有当地居民遂称吾人为客家人。”
香港崇正总会成立于1921年9月29日,原名旅港崇正工商总会,1926年正式改名“崇正总会”,不仅是全港客家人的团体,亦是全世界客家人士之联络中心,在美、英、荷兰、古巴、澳洲、日本、越南等国设有分会(多为其他客家社团更名)。
黄石华做起事来特别努力和投入,其能力慢慢展现出来。时任香港崇正总会会长张发奎十分支持他。1968年,已担任多年副理事长的黄石华出任香港崇正总会第22届理事长,开始领军香港崇正总会。
崇正总会会址最早期租赁永乐西街146号三楼为会所,因不敷应用,于1922年4月改租德辅道中250号至252号四楼为会所。1928年,在跑马地摩利臣山道48号至68号地段投建崇正会馆,1930年1月5日落成。自会所落成后,崇正总会致力于发展教育事业,创立数间义学。进入上世纪50年代后,香港地狭人多,市区多为高层建筑。1967年,崇正总会决议将崇正会馆改建为崇正大厦。黄石华夫妇慷慨出资280万港币并组织举办募款活动。经历了种种风波与困难,崇正大厦终于1971年落成,黄石华为此做出重大贡献。
黄石华在香港创办公司,曾是一位热心社会公益的实业家。他先后担任多个工商机构福利社团名誉会长、会长,曾任《星岛日报》编辑、《商业日报》副总经理兼采访主任、《自由报》督印人、安生堂药厂暨置业公司负责人、集成图书公司董事执行经理、大华出版有限公司董事执行经理、华特出版香港公司总经理、华英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世华联合保险有限公司董事长、治强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保良局总理、中华厂商联合会常务会董兼宣传部长、香港制药总商会监督、九龙总商会常务理事兼海外联络部主任、中国国术体育总会永远会长、新兴国术会会长、孙中山纪念会会长、中山医院赞助人、香港华侨总会会长、香港社团首长合议总会会长、香港中区、李郑屋村等三十五区街坊会会长、香港龙川同乡会创办人兼会长、国立政治大学香港校友会创办人、理事长。
厘清“客从何处来” ,支持客家研究
香港崇正总会有项重要的工作,考证客家源流及学术研究,曾邀请罗香林等著名学者入会开展研究和著书,编纂同人系谱。
黄石华是学人出身,对客家的历史、源流也作了比较深刻的研究。他指出,“对客家民系,应该运用科学方法和观点,对中华民族客家族群的历史、源流、组织、现状和未来发展规律,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民俗学等学科的角度,作了全面的、多方位的客家族群与整个汉民族及中华大传统的关系研究。
他强调,“为建立客家学,必须作整体规划和搜集资料,这是建立客家学最起码的工作”。因此,他倡导成立了国际客家学研究基金会。
黄石华组织成立了崇正之友会、香港创建学会和国际客家学会。1992年7月,他联合台湾同仁在台北召开第一届世界华人和平建设大会。
组织创建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
1996年,黄石华受邀第一次率领香港崇正总会代表团赴北京访问,受到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王兆国等领导人的会见,倍受鼓舞,从此致力于两岸和平统一事业。
1997年12月,他组织成立了香港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香港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几乎不参加任何组织的活动,但他却在1992年接受黄石华的邀请,联合港台两地诸如严耕望、全汉升、金耀基、张希哲、梅可望等知名学者,发起创立香港创建学会,其宗旨和任务就是为两岸和平发展建言献策。
1998年9月27日,黄石华与海外多家著名客属社团领袖联合发起组建成立了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简称全联会)并出任总执行长,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属社团会长分别出任副总执行长或地区执行长。该会自成立以来,把弘扬客家精神、促进中国和平统一作为宗旨,分别在马来西亚、香港、澳门、深圳、郑州等地召开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年会暨执监委会,弘扬客家精神、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在黄石华积极奔走联系和组织下,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发起成立了“全球客家人、华人华侨促进中国和平统一联盟”。

世客会创始人
1971年,崇正总会成立50周年,崇正大厦建成投入使用之际,黄石华向名誉会长张发奎提出,可利用这个时机,举办一次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他提议经理监事会通过之后,黄石华夫妇不辞劳苦地自费前往东南亚诸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与当地客家华社领袖联系,邀请他们赴港参会。在他的努力下,49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属团体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世界客属第一次恳亲大会就这样在香港成功举办。这是第一次有这样多的客家代表参加的盛会。在黄石华的鼓励下,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客家乡亲挂牌成立自己的客属团体。这为往后在全球各地举办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奠定了基础,渐渐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盛会之一。黄石华是名副其实的世客会创始人。
2010年,河源成功举办第23届世客会,参加该届世客会的客属社团184个,客属代表和特邀嘉宾共约6000人,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15个省(区、市)。大会规格之高、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人数之多,均创历届世客会之最。年逾90岁高龄的黄石华返乡参会,大会组委会敦请黄石华为世客会最高荣誉主席。

2007年,在马来西亚沙巴客家大会千人大会上,公推黄石华荣获“全球客家精神领袖”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