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洋中医”拈起那根神奇的银针(上合大家庭 生活新变化⑤)
来源:海外网 | 发布时间:2025/8/28 5:14:35 |
中哈传统医学中心新址所贴的“望闻问切”外文介绍。本报记者 林子涵摄
在中哈传统医学中心的儿科诊室,萨雅(左)、艾琳(中)、小患者阿克拉姆的妈妈(右)与几位中医师讨论小患者病情的改善情况。本报记者 林子涵摄
在中哈传统医学中心开展的义诊活动中,宋虎杰为当地患儿诊疗。中哈传统医学中心供图
一双灵巧的手,拈起一枚细长的银针。
治疗室里,哈萨克斯坦“洋中医”萨雅正为小患者施行颊针治疗。针尖刺入穴位,帮助通经活络、缓解病痛。
这里是位于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的中国—哈萨克斯坦传统医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哈传统医学中心)。像萨雅一样的“洋中医”与中国的中医师一起,为哈萨克斯坦患者提供中医诊疗。候诊区内,不少当地患者已经排起了队,等待接受针灸、艾灸、拔罐、推拿等治疗。
传统医学是上合组织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几年来,中哈传统医学中心把中医特色疗法送到当地民众家门口,并悉心培养本土中医人才,在哈萨克斯坦种下了一片繁茂的杏林。
“洋中医”搭建桥梁
“脉象如同珠子在盘中滚动;浮脉好比木头浮于水面,轻按时可感知脉象跳动,重按反而减弱;丝脉则指脉象细弱如丝,若有若无……”说起在中国学习中医时所掌握的28种脉象,萨雅如数家珍。
萨雅的家在阿斯塔纳。目前,她是中哈传统医学中心的一名中医师,负责脑瘫、孤独症、智力及语言发育迟缓等特殊儿童的治疗工作。
2022年12月,中哈传统医学中心在阿斯塔纳挂牌。中心由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中医脑病医院与哈萨克斯坦合作单位共同建设。中心在突出脑病专科特色的同时,也兼顾当地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病的诊疗需求。中心除了有中国的中医师,还有多名像萨雅一样的本土中医师。
受家庭影响,萨雅从小立志从医。儿时所看影视剧对传统医学的描绘,也让她对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2014年,萨雅前往中国学习汉语,次年考入陕西中医药大学,攻读针灸推拿学专业。5年的学习生涯,她积累了厚厚一沓关于中医理论与实操的笔记。
毕业后,萨雅曾在哈萨克斯坦其他医疗机构工作。2023年5月,中哈传统医学中心正式开诊,萨雅加入中哈传统医学中心,运用头针、推拿、理疗等中医疗法为患者进行治疗。
在中哈传统医学中心工作的,还有哈萨克斯坦姑娘艾琳。她在中哈传统医学中心刚刚工作了4个月。此前,她曾在距离阿斯塔纳不远的一家中医诊所工作3年。
与萨雅一样,艾琳毕业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毕业回到哈萨克斯坦时,艾琳还带上了一本上学时读的《黄帝内经》。如今,艾琳在中心主要担任翻译,协助中国医生与患者家属沟通,同时也参与部分推拿、艾灸等治疗工作。艾琳说,她已取得中国的中医职业资格证,并在哈萨克斯坦完成了相关认证。
中医到海外,当地人往往对中医理念和诊疗方式感到陌生。此时,“洋中医”能发挥重要的沟通桥梁作用。
萨雅提到,起初,不少哈萨克斯坦患者对中医半信半疑,常有人问:“一根针怎么能治那么多病?是不是在骗人?”面对这些疑问,她与同事们总是耐心解释,从五行、五脏六腑、气等中医概念讲起,说明中医“治人而非仅治病”的整体观念。
“我们常向患者说明,针灸等中医疗法并非只针对某个局部,而是对人体整个系统进行综合调理。例如,处理疲劳、睡眠障碍或孤独症儿童的挑食问题时,我们不仅选取头部穴位,也会配合腹部、腿部和手臂的穴位。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许多脑部问题会伴随四肢肌力下降或消化功能减弱。通过刺激不同穴位,既能改善局部,也能整体调理。”萨雅说。
中哈传统医学中心开诊后,渐渐积累了口碑。萨雅说,如今,中心采用预约制,每天一早,便有不少提前预约的患者在等待。仅她一人,日均接诊量就有30—40人。
“能把所学的中医知识付诸实践、为哈萨克斯坦的民众服务,我觉得很有成就感。我希望在这里做好治疗工作,把中医的理念介绍好,让更多本地朋友走近中医、信任中医。”萨雅说。
小患者说:“谢谢,中国”
在中哈传统医学中心的儿科诊室,7岁的哈萨克斯坦男孩阿克拉姆正在中医师的看护下,一步一步地练习走路。
这段时间,他和4岁的妹妹劳珊在母亲的陪伴下,再次来到中心继续接受康复治疗。这对小兄妹患有痉挛型脑瘫,出生后一直无法自主行走。中哈传统医学中心在哈萨克斯坦开诊那年,听说这里采用中医疗法针对脑部疾病,妈妈就带着两个孩子前来求医。经过中医系统性治疗,兄妹俩已经能走出属于自己的小小步伐。
“刚来的时候,女儿的大脑认知有障碍,几乎听不懂别人说话,走路也特别不稳。哥哥则无法站立,经常摔倒,平衡能力很差。我们接受中医治疗后,第一个疗程持续了90天,完成两个疗程后,我就明显看到孩子们在平衡、行走和认知、理解能力上的进步。现在,我们已经开始了第三个疗程。”小兄妹的妈妈说。
“针对兄妹俩的情况,中心采用了针刺、艾灸、推拿、理疗、康复训练等疗法,缓解了肌肉痉挛和足内翻。下一步的治疗重点是改善阿克拉姆的步态,纠正异常的走路姿势,帮助他更好回归学校、融入正常生活。对于妹妹劳珊的认知障碍,接下来可以继续用头针治疗。取穴不在多,一定要精……”西安中医脑病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宋虎杰与萨雅和艾琳讨论接下来的治疗方案。
像阿克拉姆与劳珊一样的患者还有许多。中哈传统医学中心2023年5月10日开诊,至2025年8月中旬,累计服务患者4.6万余人次。每日平均接诊量超过200人次。目前,中心接诊的患者中约80%来自哈萨克斯坦本地或周边国家,同时也为在哈华侨华人、中资企业员工提供中医药服务。
“针灸等中医适宜技术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越来越多当地民众开始信任中医。”宋虎杰说。他提到一位因脑外伤导致偏瘫失语的年轻患者,在经过一个月的中医系统治疗后,已能重新行走和说话。“家属在病友群中自发分享,又吸引了更多人慕名而来。”
宋虎杰介绍,中心诊疗覆盖颈肩腰腿痛等慢性疼痛、各类常见病与多发病,以及部分罕见病与疑难病,并相应配备了多专业方向的医护人员团队。同时,中心发挥优势,针对脑瘫、孤独症、智力低下等特殊儿童,从中国选派了专攻儿童康复的中医医师提供诊疗服务。中心还聚焦中医脑病领域,开展中风、脑出血、脑梗塞、脑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从而为更多脑病患者提供了系统治疗的可能。
萨雅说,治疗过程中,阿克拉姆非常喜欢听她讲中国的故事,也常看她手机中存有的中国照片。在与中方医生的日常互动中,他渐渐学会了一些中文,不仅能够用中文数数,还会说一些简单的句子。
“以后的治疗,有没有信心?”医生们问阿克拉姆。
阿克拉姆认真地点了点头。
“谢谢,中国。”停顿片刻后,孩子突然用中文说。
诊室里,大家都露出了笑容。
中医文化更多走进百姓家
走进中哈传统医学中心的培训教室,一幅萨雅手绘的“五行—五脏”关系示意图摆在讲台前。“这是中心开展培训活动时用的教学课件。”萨雅说,“借助直观的图示,本地医生与医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气’和五行。”
宋虎杰介绍,中心面向当地传统医学从业者、西医医生及中医爱好者,持续开展“岐黄丝路”培训项目,至今已举办9期。“通过系统培训,我们培养出一批具备合法执业资质的‘洋中医’。他们本身拥有患者群和医学背景,如今正逐渐成为中医药的爱好者、应用者、实践者和推广者。”
据介绍,培训分为初级和进阶两个阶段,初级班在哈萨克斯坦本地完成,面向初学者传授中医基础知识;已有一定经验和专业能力的医护,则可前往中国,在西安中医脑病医院接受进一步的培训。“上午学理论,下午进病房学习实战,这种模式很受欢迎。”
近段时间,中哈传统医学中心还与哈萨克斯坦国立儿童医院联合举办培训班,为来自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康复医师和治疗师提供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中心还与纳扎尔巴耶夫大学、阿斯塔纳医科大学等知名机构合作,共同开展中医药培训、健康讲座及科研项目。
“经过近几年的交流,哈萨克斯坦国立儿童医院正式成立了中医科,这意味着中医正逐渐进入当地主流医学体系。”宋虎杰说。
为更好满足本地患者的就诊需求,今年5月,中哈传统医学中心刚刚迁至新址。西安中医脑病医院国际部主任王辉表示:“原场地300多平方米,已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患者流量。新址选址更靠近市中心,交通便利、功能更加完善,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目前,中心正在引进更多诊疗及康复设备。下一步,中心还计划发力中医药制剂,根据本地多发病和患者需求,针对性开展中药方剂的研发与配置工作。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山水相连、民心相通,传统医学交流有良好的基础和前景。”宋虎杰表示,随着病患之间的口口相传、“洋中医”们的自发推广,加上定期的培训与义诊,中医在哈萨克斯坦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持续提升。“中医正因独特魅力,走入更多哈萨克斯坦百姓家。”(本报记者 林子涵)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28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