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海文坛 - 苏里南中华日报

童年的乡俗

2024/7/20  |  来源:翁衡临

  又到农历六月六,在中国民间,这天集多个节日于一身。不仅自宋朝开始被定为天贶节,此日也叫姑姑节、望夏节,我则对晒衣节情有独钟。因为这天不仅晒衣被,也晒书本,而我既喜闻衣被里樟脑的香味,也喜闻书籍里的墨香。

  记得那时每到六月初六,只要天晴,母亲便会把衣橱和箱子里的衣裤、鞋袜、被子等统统拿出来晾晒。晒垫里摆不下,我和弟弟就把家里的凳子、椅子、竹床、竹筛、竹筐等只要能铺东西的家什,都拿出来放在门口晒东西。虽然天气热,可我很乐意干这活。我进进出出,跑来跑去,将家门口的每一个角落都晒得满满的。晒书之前,我会把灰尘抖一抖,也让蠹虫无处可藏。我从小爱惜书,一学期都结束了,有的上面居然一个字也没写。我抚摸着之前读过的书,总会想起校园里的快乐时光。

  在我的家乡,只要家里有小男孩,父母这天都会烧只未开叫的小公鸡给他吃,既是为了酷暑时分的滋补,更是为了小男孩能健壮地成长。条件好时,我和弟弟各吃一只;条件一般时,就两人分吃一只。那可是难得的一顿美食,母亲一口也舍不得吃,全被我们收入胃中。现在想起来,都让人流口水,只是苦了看着我们吃的母亲。她为我们付出了一切,我们却未能尽多少孝心,她就早早地离开了。但母亲利用乡俗对我们的关爱,我一辈子也忘不掉。

  比如过去没多久的端午节,母亲会在端午节前给我和弟弟各编一个小网兜。小网兜是用五彩尼龙线手工编织的,用来装咸鸭蛋。除了春节,端午节也有走亲戚的习俗。到亲戚家做客,长辈会给小孩子咸鸭蛋,我和弟弟就把咸鸭蛋放入网兜里,再将网兜绕过后脖挂在胸前。现在想起来有几分好笑,可那时的我们却满心欢喜,感觉网兜里的鸭蛋越多就越自豪,仿佛得到的宠爱也越多。孩童的心就是那么简单,也容易满足,每一个小小的收获都会很高兴。

  除此之外,乡俗还有很多。比如前面提到的端午节,母亲会在当天用艾叶沾上雄黄酒,给我和弟弟全身都洒上,说是可以预防疖疮。又比如不能在室内撑伞,说在室内撑伞长不高。而想要长高,则要多摇竹子,寓意能像竹子一样拔节生长,长得又高又壮。母亲甚至让我们摇最高的竹子,仿佛可以接通竹子快速生长的灵气,可谓把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换下来的乳牙不能乱扔,如果被人踩到,说是不易长出恒牙,要把它抛到屋顶,尤其是下牙。

  春节的习俗与别处有些不同。吃过年夜饭,我和弟弟就迫不及待地洗脸、洗脚,换上母亲新买(或为我们新做)的衣裤、鞋袜,揣着母亲给的压岁钱,一溜烟地跑出去捡鞭炮、放鞭炮。其实,与伙伴们一起玩鞭炮是一方面,秀一秀穿的新衣服才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大年初一才能穿新衣,我们可等不及,否则一夜都睡不踏实。

  又到农历六月六,把家里的衣被和书籍拿出来晒晒吧!不仅因为这天是个吉祥的日子——六六大顺,从时节上来说,也适合晾晒——刚好是梅雨季节结束的前后,空气潮湿东西容易发霉,也该拿出来晒晒。当天如果不下雨,阳光一定很强烈,学生们也都放暑假在家,正好可以感受一下晒衣节的文化。

  我们不单要学习先进的科技知识,也不能忘记传统的民间习俗。尤其是那些与孩童息息相关的习俗,不仅可以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乡俗带来的童趣,对日渐式微的悠久乡俗也是种很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