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海文坛 - 苏里南中华日报

聊城烧饼 - 李民增

2016/9/13  |  来源:作者投稿
清晨起床,老伴与我商量:“咱去吃一回烧饼吧?”
老夫老妻了,我知道她的心思:现在每天都有好吃的,说吃烧饼,一是为改改口,好东西总吃也腻。最主要的是与小街的老熟人拉拉呱。近些日子总到别处去逛,好多天没去那里了。我也正有此意,简单收拾一下,就一同下楼去了那个常去的小街。
小街三个烧饼摊,相距不到百米,顾客多少大有不同:中间的摊,什么时候去都要排号;另外两个摊,什么时候去,都有存着的烧饼。
我也有爱随大流的毛病,喜欢在人多的摊子买,有时等不急,也在另外两个摊子买过,价钱一样,质量似乎也没多大差别。
在中间摊子买,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可以听那位烧饼哥海聊。他知道的新鲜事特别多,外加新颖的评论,犹如一个街头广播站,听起来很长见识。偶尔也有顾客咨询疑难问题,一般他都能给一个满意的回复,或者给你一个幽默的解释,引来一片欢快的笑声,缓解人们等待的疲劳。
日子长了,习惯写点东西的我,在那里发现过不少写作的好素材。回家在电脑上敲击成短文,还真在本市晚报上发表过几篇。有一篇还发到外省去,也算为宣传水城做贡献了。
这次去时,不仅人多,而且有几个人要的量大,等的时间就长一些。但大家都不着急,还笑着让来让去的。因为多要的人都是带往外地的,大家似乎都为家乡自豪。这让我看到了水城人可爱的一面。
见一位老太太要买20个。有人就问她:“多少人吃啊?要这么多?”
“去大连带着。闺女在那里部队上。”
“那里没有好吃的啊?”
“有。她就是喜欢吃咱聊城老家的烧饼,叫去的时候给她带一些。”
“带的多,时间长了还好吃吗?”
“没事儿。走到放冰箱里,吃的时候,用饼铛一烙,跟新烤出来的一样,挺好吃!”
“还有要烧饼往西藏带的哩!”烧饼嫂一边忙着做面剂,一边插话说,“打包,往那邮。那里做饭不好熟。”
我一听,乐了,笑着问:“你的烧饼也往外国走不?”
“走!”烧饼哥知道我是给他逗笑,但是说,“你说那,还真有哩!一个人去瑞士,要50个。我给他打好了。嘿嘿!不让带。”
“为什么?”几个人异口同声地问。
烧饼哥笑笑:“上飞机,行李不能超过十公斤。他带了些别的不带不行的东西,尽量多带,到底还是没全带走。”
“噢!”有人又问,“有往台湾带的吗?”
“没有。”烧饼嫂答,“有往香港带的,也几十个。”
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你该到商业部门注册一个商标。”
烧饼哥回头冲我笑笑:“行。你给想个名呗!”
“就叫‘聊城烧饼’,给家乡扬扬名!”
“好!听你的。”他笑了,大家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