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海文坛 - 苏里南中华日报

不寻常的年 ——文/蔡永平

来源:作者投稿  |  2020/2/4

   2020的年注定是一个不寻常的年,母亲说,活了八十岁还没有这么过年。一直被国人视为能带来“福运”的蝙蝠,却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它忽扇翅膀,从长江边的黄鹤楼飞起,巨大的阴影笼罩了大中国。国人万众一心,共克时艰,打响了疫情防控阻击战。我的年也与以往不同,在乡下度过。

  除夕下午,我驾车携妻带子回到乡下老家。母亲和哥嫂很是高兴,一大家人欢乐团聚。

  吃着丰盛的年夜饭,看着电视里播报的新闻,家人热议疫情。初一、初二陪母亲,初三回城。疫情迅猛,村路封闭,接到通知,在外休假的人员暂缓回去,我们滞留在乡下。

  母亲知我不回,笑眯眯没了眼睛,满是褶皱的脸乐成了一朵花。母亲瘪着腮连声说:“天要留你们,安心呆着吧!”自从工作二十多年,没陪伴母亲实实在在过年。母亲变着法子给我们做各种喜欢的美食,吃到妈妈的味道是最幸福快乐的事。可疫情,像一块石头压在心头。

  这几年,老家的变化翻天覆地,家家户户盖上了二层小楼,拉上了有线电视,接通了网络。将电视锁定在“新闻频道”,那持续攀升的数字,让我揪心;那接连受伤的城市,让我牵肠;那逆行的壮士,让我沸腾;那奋战的斗士,让我盈泪;那获得新生的笑脸,让我欣喜……

  “坚守在家不出门,就为社会做贡献”。蜗居在家,没有聚会,没有应酬,年从没有过的安静。陪母亲说陈年旧事,忆起自己儿时的冏事,母亲历历在目,记忆犹如隔日。陪哥嫂聊家中的收入,村子的变化,规划未来生活的美好。陪儿子变花样玩游戏,从网上搜索一起看曾许诺陪他看的电影《攀登者》《烈火英雄》《中国机长》,感受深厚博大的中国精神……陪家人享受亲情之乐,生活简单,内心愉悦。我和儿子看疫情一线报道,我深情地对儿子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而行!”

  来乡下时,我庆幸带了两本书《论语的智慧》和《文化浸润的力量》。平时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借口没时间,好久了没完整地读过一本书。趁这难得的安静时分,我卧在沙发上读书。母亲在旁笑眯眯地看我,时不时给我沏来一杯茶,洗来一个苹果,掰开一瓣桔子,我似乎回到了童年。掩卷,我抬头眺望远山,思索先哲们的智慧,心头豁然开朗,顿有醍醐灌顶之悟。静心读书,沉心思考,是提升自我、开阔思维、赋予智慧的最好捷径。

  疫情严峻,接到了延期开学的通知。“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学校所有工作通过学校工作群和班级家长群安排落实,我制作美篇《同心抗严冬,携手迎暖春》,传到群里向学生宣传有关冠状病毒的知识、防护措施和安排假期学习。教科局未雨绸缪,利用cctalk空中课堂,采取“骨干教师主讲,任课教师助讲,班主任和家长监督,全流程线上运行”的教学模式,开展远程授课,全校师生积极下载客户端,熟悉掌握运行流程,踊跃参与线上学习。疫情的发生,倒逼信息化教学的运用和提高,促使我思索今后教学方式的变革。

  村里招募疫情防控志愿者,我和上大学的侄女报名参加。穿厚衣服,戴大口罩,同村委会领导、卫生所医护人员、村民和回乡大学生组成的志愿团队,一起到村口检测站,对来往人员登记、测体温、消毒;发放疫情防控宣传单,不厌其烦地讲解防护常识:“不串门,不聚会;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讲卫生;信科学,不恐慌”;挥动扫帚清扫村道,清理沟渠,掩埋垃圾……村里没有串门拜年的,村民原订的贺寿宴、婚礼宴、团拜聚会取消了,大爷大婶戴起了口罩,村道干净清爽……站在冰天雪地中,看着平静祥和的村庄,心里暖流涌荡。

  忙碌一天,晚上躺在火炕上,陪母亲唠嗑。母亲絮叨给我讲“年”的传说,“年”是一头怪兽,每到除夕这天出来祸害人类,人类用鞭炮、火把赶走了“年”。今年是鼠年,檐老鼠(蝙蝠)出来作怪,不咋地,怕啥呢,有这么好的时代,有这么多良将贤才,还治不了这“年”?“年”过了,春来了,万物生长,鲜花盛开……母亲描述得还蛮有诗情画意。

  母亲呼噜噜睡着,我却不能入睡。正如母亲说的,我们众志成城,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大波折必将带来生活、学习、教育、医疗、饮食、办公、购物等方面的加速变革,我们每个人要停下奔忙的脚步,去回望,去沉思,去奋进。2020是鼠年,“鼠”在生肖中排第一位,我坚信经历了这次大疫情,这个多灾多难又坚韧不屈的民族,一定能在新的历史起点,百舸竞渡,劈波斩浪,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