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董峰《调心:把心调好病不找》
病由心生。诚然,“心”为脏腑之主,统帅情绪。调心,顾名思义,即通过养心来调节心情,进而达到治病的目的。中医专家董峰头衔、荣誉一箩筐,虚名恕不列举,就说一点实际的,中央领导、军界政要、一线明星等争相邀其担任私人保健医生。本书的研究底子扎实,脉络清晰,他以《素问》《景岳全书》等中医典籍为理论基础,结合医史记载的病例和自身的临床经验作为实战论据,并用通俗的语言来阐释病症的来龙去脉,使病人在治疗时不致于茫然被动。
本书主体部分的核心纲要源自宋人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七情五志论”。所谓“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惊恐”,“五志”指五脏与五种情绪的配合:“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常说笑一笑十年少,难道是一种习惯性错误?“七情过度百病生,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健康拒绝的只是大喜,喜笑不休会心悸失眠,甚至发疯,若是心脏病患者,还可能会中风,而微笑是有益的,它仿佛一种药引,能使一张寻常方子达到奇妙效果。董峰认为,几乎每一种疾病都指向了被忽视的内在情绪,这些情绪先伤到了心,并超过了心理的承受极限,进而在身体上表现出各种不适。实际上,每一种情绪的力度和持续时间恰到好处也是可以治病的。基于此,他提出了关照内在情绪的说法,讲究用情志治病。中医上说,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用脾之志思来治疗肾之志恐所引发的疾病。齐闵王曾一度患上抑郁症,严重到想要自杀的地步。名医文挚就通过“怒胜思”治好了齐闵王的病,即以爽约、侮辱等方式激怒齐闵王。
当下中国已经步入快节奏时代,只要时日一持久,心力和体能便会透支,身子骨肯定扛不住,各种病症都可能出现。董峰还纠错了个别旧观念,比如“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在于适量运动,而不是拼命运动,运动员的平均寿命远低于正常人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懒惰可以让人长寿,静和慢,并不意味停止,瑜伽也讲究慢。另外,可以培养些慢拍子的爱好来放松自己,如音乐、绘画、花卉、垂钓等都能陶治性情,排除内心的悲愤和忧愁。
董峰融合了五种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愈手段应用于养心,自创了调心话、调心针、调心罐、调心药、调心膳的“五步调心疗法”,在当代中医里独具一格。同时提出了“在治疗中保健,在保健中治疗”的新型健康医学模式。最后两章讲具体的调心法,与《黄帝内经》中的“恬虚无”之说一脉相承,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书末所附的《调心手册》包含了12个穴位讲解和32道调心美食。我之前就常按摩内关穴、劳宫穴和涌泉穴,有着亲身体验,的确有助于宁心安神,治疗失眠和固肾壮腰。
繁杂的生活让我们遇上了各种糟糕的情绪。以生气为例,这是一种必然发生的情绪吗?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了著名的ABC理论,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不是由某一件事件(A)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信念(B)引起的,是这些信念导致了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C)。比如,在得知升职之后和在得知患癌症之后,被人误踩了一脚,情绪基本上是不一样的。但凡健康、长寿的人大抵在心中养就了满满的春光,既可以养德,又可以远害。他们不仅长着一双美丽的眼睛,能从寻常中看出美丽来,还具备宽恕这种千古美德,不要用自己的错误和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和别人。
修身不修心,仍是病人一个。不养心,空养生。就以书中所举的一副耐人寻味的对联来收尾: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