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海文坛 - 苏里南中华日报

丰子恺,尊师的楷模 ——高桃芝

2019/9/3  |  来源:作者投稿

   “世寿所许,定当遵嘱”,这是丰子恺用一生的守候,对他的老师李叔同作出最郑重的承诺。
  1914年,17岁的丰子恺从嘉兴桐乡来到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求学,当时这里名师荟萃,是中国少有的文化艺术学府。他遇见了一位老师,音乐美术课的先生李叔同,早年中国现代音乐话剧西洋绘画的先驱,后来的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老师把自己的私人物品赠送给丰子恺后,就到福建泉州出家为僧。老师的离去曾经令丰子恺内心深处很难过,但他始终尊重老师的决定。
  1928年,时逢中国军阀战乱,外国列强虎视眈眈,民不聊生,生灵惨遭涂炭。弘一法师来到上海丰子恺家里心情非常沉重,丰子恺便问老师有什么心愿,弘一法师说佛门以慈悲为怀,戒暴力杀害。丰子恺准备完成老师的心愿,画五十幅护生画,以提倡爱护生命,宣扬人道主义为宗旨,为老师50岁祝寿。
  丰子恺和老师合作,由老师题字,他作画,完成了第一册《护生画集》字画各五十幅。到弘一法师过60岁生日时,丰子恺作画六十幅给老师庆生。
  后来弘一法师给丰子恺写信说:朽人70岁时,请仁者作《护生画集》第三册,共七十幅;80岁时作第四集,共八十幅;90岁时作第五集,共九十幅;百岁时作第六集,共百幅。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丰子恺正颠沛流离,生死未卜,受老师这份嘱托,异常惶恐,心里不禁想:即使在太平盛世,到老师100岁时,自己也是82岁了,岂敢盼望这样的长寿呢?为了老师的心愿,于是他写信说:“世寿所许,定当遵嘱。”
  后来,弘一法师于1942年在泉州圆寂。那时丰子恺在大后方听闻噩耗,悲痛欲绝,写下一篇文章《回忆李叔同先生》,他在文章中深情地写道:“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徒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抗战胜利后,丰子恺在1948年专门赴泉州拜谒老师圆寂处。丰子恺屈指一算,老师70岁阳寿在即,他又埋头作画,完成了《护生画集》第三册共七十幅。
  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丰子恺恐人生无常,抓紧时间随时选素材作画,终于在1960年完成了《护生画集》第四集,共八十幅。
  第五集理应在1970年完成,他提前在1965年完成了九十幅。最后一集应在1980年完成,可是由于丰子恺在十年文革中惨遭摧残致癌,他强忍身体上的疼痛,似乎有预感自己将不久离世,在1973年悄悄地提前七年完成了100幅后,于1975年逝世。
  丰子恺在世寿不许的情况下,竟然也完成了老师的嘱托,他心中的师恩重如泰山,《护生画集》虽是为报师恩发愿而作,但又完全超越师生两人的情感,成为一种永远的责任。46年来,丰子恺在沧桑变化的年代,最终实现了他“世寿所许,定当遵嘱”的诺言,他是遵师重道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