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海文坛 - 苏里南中华日报

托尔斯泰的比喻是何等自信 - 侯建磊

2016/7/15  |  来源:作者投稿
“像燃烧着的硫磺似的淡蓝色的湖上……”
在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卢塞恩》(旧译《琉森》)的开头,出现了这么一个比喻。
一个一亮相情绪就跟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一样不对头的公爵,入住卢塞恩最好的“瑞士旅馆”后,打开临湖的窗子遥望。时值晚上六点多钟,下了一天雨,刚刚放晴。公爵这样形容映入眼帘的景色。
打我划出这个比喻时起,就纳闷儿:“烧硫磺似的淡蓝色”是一种什么颜色?为了了解,我要不要去烧一下硫磺?
虽无法还原,但不影响我立即联想出一幅影视作品给我造成的、我从未去过的、泸沽湖那样的画面:蓝色、静美、清晰。是托尔斯泰的这个比喻,刺激了我的联想。
正因为这个比喻是托尔斯泰写的,才使我不用怀疑作者的文学水准,从而更关注这个比喻本身。
在读托尔斯泰的作品时,我常常惊叹于他令人拍案叫绝的妙喻、绝喻。“我长久地寻找一个能说明这个道理的比喻。”76岁时,他在日记中说。一个人对一个事物冥思苦想到何种程度,才有这么多灵感撞到他的枪口上?都说,“文学幸亏有比喻”,但有的作家就是用不好。也有特例,如:海明威,和比喻有仇。总体上,我们是多么需要比喻啊!
这个比喻,是托尔斯泰俯拾皆是的精当比喻中,仅有的让我感到生僻的一个。
烧硫磺,大约,我只在上化学课时干过。二十多年前的事了。今后,想不出还有无可能再烧一次。大约,是无的。在托尔斯泰生活的那个年代,是靠擦硫磺打火的吗?“烧硫磺似的淡蓝色”,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吗?我不知道。
可是,为什么别的那么多作家,用了那么多手法,来描述湖水的蓝色,都没有托尔斯泰的这个比喻精准和唯一,给我造成如此大的联想刺激力?
我今后写作需用比喻时,该怎样寻找这种精准和唯一,保持这种舍我其谁的描述自信?
既神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又简单,让我茅塞顿开。
我又翻起了读他的摘记:
在抱怨书刊审查制度时,他说:“这仿佛叫木匠刨木板而不许有刨花。”
在写自己舍不得女儿出嫁时,他说:“就像一匹纯种马用来驮水一样令人惋惜。”
“‘那是一个晴朗的晚上,空气中散放着……’这种艺术作品我是不能写的。”在81岁时的日记中,他这样说。为什么?就因为“晴朗”一词不是那么“有力,明确”?
在点到下笔的自信时,他说:“大胆投上的阴影,能给典型人物带来多大的力量。”
答案,或许就是这种“投射”吧?
我们就权当他用“烧硫磺似的淡蓝色”,给自己想向读者描写的湖水,大胆投上了“阴影”,从而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