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海文坛 - 苏里南中华日报

泰国“亲戚”来做客 - 徐 霞

2016/7/14  |  来源:作者投稿
儿子打来电话:妈妈,今天晚上泰国交流生到我们家交流一晚,下午5点半来接一下啊。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幻想着这个异国“亲戚”来到我们家,我们见面应该怎么打招呼呢?泰剧上见面打招呼:“萨瓦里卡”,会不会也是这样和我们打招呼呢?兴奋、更加好奇这个异国“亲戚”的到来。心情激动的哪里还有心思上班啊,就感觉这个时间过的太慢了。
终于熬到下班了,飞赴菜场,再添加一些菜肴的辅料。回到家中那个忙活:先洗鱼还是先洗排骨……,冷静再冷静,把一切的食材清洗干净留着晚餐备用,铺好干净的床铺,一切准备就绪,就等晚上这个异国“亲戚”的到来。
老公开车去接“亲戚”,我在厨房精心的做着饭菜,听见门响,我回头一看儿子开门了,这个异国的“亲戚”也站在了门口,我快步走过去连声说着:欢迎欢迎,快进来。儿子给介绍:This is my mother,,我惊讶地睁大眼睛,这可是儿子第一次在我面前用英文说话啊,我来不及去感受这意外的惊喜。我热情的招呼着这个异国的“亲戚”,他面带微笑,双手合十作揖鞠躬,用不流利的中文喊我:阿姨,这突如其来的招呼打乱了我所有的幻想。
和他一起来的还有一个同学,这个孩子我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们两家是朋友,所以招呼起来没有太多的客套,也许这轻松的气氛感染了这个异国的“亲戚”,他也没有刚刚的那样拘谨,儿子给我介绍他的中国名字叫杜胜明。
入座就餐,儿子用不太流利的英文给介绍着菜肴,其实也就是英文夹杂着中文的形式在交流着,到英文匮乏、语塞的时候,就用手机语言翻译器来解决沟通盲区,不时地也能听见杜胜明的一两句中文词语,我以所有知识还给老师的形态茫然的听着,也不知道菜肴能否合他的胃口,我还是热情的招呼着吃菜,多吃菜,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听懂我说的,回应最多的都是谢谢、对不起。交流的“误解”和盲区的打岔,不断地给这个愉快的晚餐带来了阵阵笑声。
经过一顿饭的功夫,通过儿子的解释大致了解到,他来自泰国的一个省城,父亲是个农民,就读的学校是泰国足球最好的高中,曾获得多个奖项,学过泰拳。
话说泰拳,孩子们的共同爱好,立马拉开架势你一招他一式的比划起来,我拿出手机偷偷的拍着视频,动作幅度的起伏,杜胜明脖子上的项链来回晃动着,也许是玩的兴起,准备拿下脖子上的项链,只见他双手拿下项链,把项链贴于额头,人呈半鞠躬状态,待几秒钟后小心翼翼的放于桌上,我在想这个就是泰国的佛教文化吧!此起彼伏的笑声绵绵不断,我不忍打扰这和谐的气氛,轻手轻脚的退了出来。
此次的交流使儿子的英语会话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虽然只在我家交流了一个晚上,却让我们拥有了一个异国他乡的“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