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到一片树木密集的地方,下车坐在草地上,聊着闲话等待天黑。通常情况下,蝉要等到天黑以后才从地下破土而出。也有为数不多的蝉们在天还未黑时,就已经挖掉了洞顶的土层,露出一个小小的洞眼。特别是在雨后,洞眼更多。
在法布乐的《昆虫学》一书上,是这样介绍蝉的,蝉的幼虫要在地下经过五次蜕皮,历时好几年,才能爬出地面,这是一个漫长落寞的生命积淀。几年艰难的地下挣扎,只换来一季的雨露,阳光和绿叶。可是,蝉是害虫,幼小时在土里吸食植物根中的汁,长大了飞上枝头吸取树干的液,而且叫的越响对树木的破坏越厉害。
前些年,不知那位营养学家的“一只蝉的幼虫的营养相当于三只鸡蛋”的观点,引来人们对蝉蛹的围追堵截。
入夜,我们打开手电筒,在树干上寻找,围着树根寻找,发现一只蝉或一个洞眼,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呼唤着儿子。让他用手指轻轻拨去浮土,拇指粗的小洞中便赫然出现一只幼蝉。那些藏在较深洞穴中的蝉,则用小铲子挖出。最好吃的蝉,莫过于刚从地下出来的嫩蝉,它们未曾进食,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喝露水。嫩蝉呈赫色,脊背微弓,披着严严实实的软甲,再晚一会儿,它就会爬上树木,然后脱壳变成能飞的知了。
你这时站在林中静静地听,隐隐有一丝丝极其细微的沙沙声传来,那便是刚刚从地下的小泥洞中钻出来的蝉蛹,在努力地向树上攀爬了。用手电筒一照,在耀眼的灯光中,那个憨头憨脑的家伙,忽然就一动不动了,好像它自以为不动就不会被发现。这时儿子会穿梭往来于父母之间,通风报信,传递消息,一家人乐融融喜洋洋。
这时的树林间,捉蝉的人们已经三三两两或三五成群。夜幕下,远远近近,一束束手电光柱在树林间纵横交错。更有女人和小孩惊喜的大呼小叫,此起彼伏。
郊外树林间的夏夜,就成了一个充满魅力的夏夜,一个收获的夏夜,一个让人乐不思归的夏夜。捉蝉的人们也就成了这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回到家后,用水细细地洗净,抓把盐泡上,第二天用油一炸,拢在盘中,黄黄地`,焦焦地,又是一道健胃消食的美味。这份感觉这份乐趣,你在酒店或者夜市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