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大多数都有一道卷起来食用的美食,如菲律宾的鲁必亚、中国台湾地区的润饼、越南的春卷等。而这些卷物,其实都是由中国的春卷演变而来的。春卷,又称春饼、春盘、薄饼,是中国民间节日的一种传统食品。在我的老家湖北,过春节不吃饺子,吃春卷。
春卷历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饼演化而来。《岁时广记》中记载:“在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燕京岁时记》也有:“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春卷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质,而且还有纤维素和维生素,可以促进食欲,同时也具有祛脂降压、解毒、利尿消肿、提高免疫力、补充能量的功效。
据说宋时福州有个书生为了考试,整天埋头苦读,常常废寝忘食。他的妻子怎么劝他都没有用;后来就想了个办法:把米磨制成薄饼,以莱肉为馅,包成卷筒形,既当饭,又当莱。这种小吃后来定名为春卷,并逐渐流行起来。福州人春节期间常常食用。蔡襄曾写诗赞说:“春盘食菜思三九”。
吃春卷的讲究在于把菜裹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饱含欢喜迎春、大吉大利的意味。据晋周处《风土记》载:“元旦造五辛盘”,就是将五种辛荤的蔬菜,供人们在春日食用,故又称为"春盘"。唐时,其内容有了发展变化,《四时宝镜》称:“立春日,食芦菔、春饼、生菜,号春盘。”后来到了元代,已有关于包馅油炸的春卷记载。现在有关春卷的谚语也很多,如“一卷不成春”,“隆盛堂的春卷——里外不是人”等等,春的意思在这里就是春之吉兆。
春卷外形是长的,过年吃春卷,寓意着,来年万象更新,团圆和喜庆。根据馅料的不同,春卷里面的馅料可以荤,也可以素,还可以是甜的。可以炒,也可以炸。春卷分为豆沙春卷、花生春卷、白菜肉馅春卷、荠菜春卷等。
记得小时候春天,我早上跟母亲去田边挖荠菜,蹲下身子看一看,嫩嫩的荠菜叶子随处可见,捏住荠菜的心中,用刀贴地齐根割断。采摘到的荠菜比市集上的还要新鲜,回家后,把采摘来的荠菜洗净、切碎,与肉丁、鸡蛋饼、木耳、香菇调和,以大火煸炒,春卷的馅就好了。取春卷皮一片,放上调好的馅料,先把两边从中间卷一点,避免馅料从旁边漏出来,再从下往上折,这样馅料就全部都被包裹在中间了,最后从下往上卷起来,一个春卷就做好了。
每年立春的那天,母亲就会炸上百来个春卷,将油烧至七成熟,把包好的春卷放入。我便站在厨房旁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它们在热油锅里头翻腾,滋滋作响,渐渐变成“金条”。刚出炉的春卷十分烫口,一不小心就会烫到嘴巴,只能慢吞吞地咀嚼,再慢吞吞地咽下肚。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溢,荠菜的清香融化在口腔里,外酥里嫩、香脆可口,令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春天吃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在夏季快要到来的时候,让我们抓住春天的尾巴,好好品尝一下春卷吧!
春雨
搭乘着武汉至深圳的高铁
路过长沙
与一场春雨相遇
列车外
雨在风中飞舞
落入那一片片绿色的田地
列车内
我只取一世的暖
怀着希望奔赴新岗位
驶过城市
雨变小了
走下列车
在毛毛细雨中行走
小雨滴沾在我眼镜上
偶遇的行人
笑脸对视
这一场春雨
带给人们别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