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海文坛 - 苏里南中华日报

借债 - 江筱非

2016/5/4  |  来源:作者投稿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父亲因癌去世,丧事办理完毕,母亲当着家里亲戚的面,把我们兄弟三叫到一起,将家里的债务码了一下,贷款、欠债总共高达九千多元,我额外承担父亲的一副寿材钱,在当时,人们把暴发户叫做万元户,而万元户在农村几乎没有,但我们家是名符其实的债务万元户。我无法形容那是怎样庞大的数字。我们兄弟三听到这巨额债务时竟然都嚎啕大哭。

母亲将米缸的最后一脸盆米端在桌子中央,跟我们兄弟三说:孩子们,分家吧。

我分摊了家里的一半债务,两个弟弟分了一半。拿到这些债单的时候,我难堪地摔门就要逃出去,躲得远远的,可想而知两个弟弟当时的心情。他们俩一个十六岁,一个十四岁。

母亲做出决定,两个弟弟都出门打工,我留在家里种田。对于母亲的安排,我觉得我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我可以天天守在家里有母亲陪着。两个弟弟那么小却要背井离乡,独立生活。他们的内心也会产生一万个不愿意,但我们必须要各谋生路。直到春耕开始,我才发觉我吃了大亏。

我不会耕田,确切的说我不会用牛,我只好硬着头皮用锄头挖地,我忙一天累得腰酸背痛也挖不了几分田,好心的邻居看我不懂,实在耐不住性子愿意和我换工,我帮他们插秧,他们帮我翻地。犁田不懂可以慢慢学,可种田要农药,要种子,要化肥……这些农用物资都需要用钱来换,我真的拿不出一分钱来,母亲让我把家里仅有的几只老母鸡拿到集市上去卖,我在庐江老南门的街道边摆了一天地摊也没有把鸡卖出去。

在我们村里的物资代销点,我来来回回的往返无数次,憋到嗓子眼的话终于吐出来:赊我点化肥、种子,我承担利息,哪怕是高利贷。可我得到的回答是:没钱进不到货,真没办法。

我虽然单立门户,但并没有和别人打过交道。别人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真赊给我,靠种田的那点收入,还要糊口,像我这样的债务大户,拿什么来还债?

父亲去世之后,就已经有亲戚不断催债了。生怕我们再有个什么闪失,所欠的债务无缘无故得流失掉,借新债是不可能的了。天无绝人之路,我想到再去贷款,我怀着试一试的想法,走进中国农业银行乐桥营业点,得知我没有财产抵押,也没有合适的担保人不符合贷款条件时我急得哭了,银行工作人员提议,你可以去农村信用社(现在改称农商行)看看。在农村信用社小墩营业点,我讲述了贷款事由,签了贷款意向书,终于拿到一千元借款。这是我经历的第一次成功借债,也是我手第一次拿到最多的钱,揣在口袋时,我感到不曾有过的沉重和欣喜,那是一种泪流不止的折磨。我不知道那时候的泪为什么那么多。

忙完田里的农活,我用剩余的钱买回一辆平板车,做起了轮窑厂拉车的窑工,做窑工更是一种艰苦的历练和磨砺。一天拉一万砖坯进窑可以拿到二十四元报酬,拉车是最辛苦的活,收入也是最高的。牛的肩膀为什么那么坚硬?不坚硬怎能承载千斤!我拉了三年板车,还清家里的债务。每一次拿到报酬,都无比激动,激动得几个晚上都睡不着。

我第三年还信用社贷款的时候,业务人员问我还要不要续贷,我颤抖着回答:我不空债了,还是还了吧。说完这句话,泪水竟又在眼眶里打转,被债折磨怕了的人,不空债的心情,我想,你懂的。

我成家以后,又去了中学代课。种田之外,又有了固定收入。虽然很少,但比完全依靠种田的农民要强一些,家里每年也养几条猪,对待生活,我们稳打稳扎,不乱花一分钱,渐渐就脱掉“贫”的帽子,甩掉“债”的尾巴。

也许我们曾今经历过没钱的难,也许是我们心软,我们兄弟都有一个特点,别人来借钱,不论远近、亲疏,下不了决心来拒绝。别人不还,我们也不好意思讨要。

我二弟年前的时候,在庐江本地接了工程,有个合作的朋友需要临时周转,一下子借走60万,哪知道那人借了钱就撤,找不到人影,我弟媳妇就埋怨,说他真是二孬子,什么人开口都借钱,这些年来不知道吃了多少亏。

我做推销的有一年,刚刚认识一个同伴,柯坦虎洞人,姓董,当时他还不到30岁。我们认识才不到一周,他打电话给我,手边紧,需要急用,我家里也刚刚卖掉收回来的晚稻,手边只有三千元钱,他向我开口就是三千。钱借过了,第三年我们自己家里盖房子,手边也紧,我试探着问董君,手边是否宽松,能不能想想办法。哪料董君回答:我自己都没钱用。仿佛我在向他借钱,我妻子就埋怨我,她要上门去讨要,一打听他欠了一屁股债,花天酒地,自己又不想着挣钱,近处都借遍了,只好向远一点的借钱花。十几年过去了,也没见董君还钱过来。

她们妯娌在议论的时候,妻子给我盘算了一下,我借出去的债,少的几百、几千,多的也有近万;近的几年,远的都差不多十几、二十年了,一个借条都没有,还与不还,完全凭着人家的良心。

关于债的问题,我儿子他倒很豁达,我妻子嘀咕的时候,他冷不防来一句:别人欠我们的,我们总不至于要躲躲藏藏,欠债的人就不一样,他不还钱就需要回避一辈子。

 事实也是如此,俗话说:借是信任,不借是本分,但还,始终都是责任。债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了还债的心。决心有了,化蝶的机会也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