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人观念里,农人一直被错误地认为是低贱人群,不管政治地位,还是文化素养,抑或经济水平。常熟高健浩就以亲身之路告诉国人:做一个农民,同样可以活得有尊严。
天下之大,每一行人才辈出。“人才”说穿了不外乎两点,即质朴的品德和磨炼能力的恒心。早在九十年代,高健浩不忍农田荒芜,就领队赴昆山垦种,接着在颐养之年踏上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探索出一条“种养业—资源化利用农业固体废弃物—优质农产品生产”的绿色循环经济链,又创建了“龙头公司+系列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现代农业机制。
高健浩暮年出山,原因很简单。第一,中国农业发展已形成掠夺性生产的趋势,农田长期大量使用化肥,有机物质含量骤降,已变得严重板结,产量降低暂不说,放心粮也将消失。第二,常熟经济发达,畜禽业规模空前,大量排泄物已对环境特别是河道造成巨污。
基于现状,高健浩想起了公社化时代,那时农人很重视有机肥料,山间的杂草总被割得精光,这种绿色肥料养分充备,不仅为当时的农村广增肥源,还在很大程度上改良了土壤。
于是,高健浩决心改善农田现状,他毅然放弃安逸的生活,与又脏又臭的人畜排泄物打起交道。他先花大力气收集排泄物,再聘请专家,采用科技化和机械化处理。然而,因为资金障碍和技术瓶颈等,研制之路也一波三折。可高健浩对困难的态度是:“受一些亏损,换一些经验教训,也不亏。”皇天不负有心人,有机肥终于研制成功了,以人畜排泄物为主料,以脱水为基本工序,添加活性微生物,以豆渣、玉米渣等原料经生物菌种高温发酵,再经除臭和颗粒化处理,相比人畜肥,肥效更完整,肥力更持久,施用也更清洁、便捷。
很快面临更棘手的销路问题,乡亲们并不相信这种无臭肥料是用排泄物制成的。于是高健浩将困难反馈给有关部门,竭力争取支持,他所在的镇政府划了一片1300亩的示范田,他通过租赁农田自己耕种大米,一下就用完了积压的有机肥,并以产量和质量证明了有机肥的优越性。不仅开拓了国内市场,还远销伊拉克和越南等地。至此,高健浩的有机肥才算走上正轨。
在高健浩的努力下,原来荒废的土地,变成了沃土,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农业面污染,食品安全,粮食自给,农户收入不稳定的问题。我认为高健浩说的“良心”由三方面构成。最重要的固然是种植良心田,为当代人吃得上健康菜,为子孙后代留得粮食生产地。他视大地为人类之母,视农田为民生之本,将农田称之为“田娘”,偿还大地千年恩情。二薄利销售有机肥。他出身农门,深谙农人的艰辛和不易,不会因为增加了炼制有机肥的成本,而提高售价。三对走绿色道路的执着。对这个不一般的农民来说,还有两点:实打实,硬碰硬,从不送礼走关系;淡泊名利,他说:“讲求事业永无止境,赚钱上适可而止。”或许,良知才是区分学历和文化的根本。
本书通过记录高健浩的垂暮人生,揭示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也为中国农民的现代转型作出了典范。要解决人口大国的粮食问题,必须鼓励农民积极动用智慧,同时不忘坚守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