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海文坛 - 苏里南中华日报

相聚与分离 - 叶芳红

2016/8/11  |  来源:作者投稿
某抗日剧里有个场景,女孩对男孩说,结婚后我要生四个娃,大娃出国留洋,二娃保家卫国,三娃创业经商,四娃承欢奉养。不禁窃笑,好贪心!
鉴于国情家境,平凡我辈少有如此奢侈愿景,环顾周围,四十多岁的空巢家庭比比皆是。
独生儿子获全额奖学金去美国硕博连读,日志里记着他每次回家和离家的具体日期。最短的分离也有一年时间。这次到家的时间距离上次离开,正好两年零一个星期。
隔着七百多个日日夜夜的相聚,自然 万千宠爱集于一身。
所谓的“宠爱”,不过就是林语堂先生认为的幸福:“睡在自家的床上,吃父母做的饭菜”。一开始,他爸由衷地欣喜:“儿子回来,家里的餐桌丰富了,我跟在后面沾光啰!”不几日,他爸又不无醋意地揶揄:“别一天到晚跟着你儿子后面转,给你最长情的陪伴还是他老子——我!”
其实,我一般喜形于色挂在脸上,他爸则讨好得深沉隐晦。
儿子回家之后,他爸往儿子的钱包里塞人民币,提醒他到牙医诊所去,把以前的病牙检查一番,该补的补,该戴牙冠的戴牙冠;眼镜旧了,在家换付新的带走;就连由同学垫付的随份子钱也乐意”子债父还”。“中国式父爱"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十多天相聚的时光如白驹过隙,离别在即又归期无定,心里别有一份惆怅。
莫名的烦躁,起伏的心潮,涌了有涌,不自觉地去阳台看太阳,希望太阳不落山。儿子似有觉察,只是环顾左右而言它,他说:“妈,我看你是不是体重增加了些。”然后从身后环腰重重地抱了我一下。做晚饭时儿子偏要进厨房做一道菜,娴熟地磕蛋搅蛋,青椒切片,番茄切丁,真别小看,他做的番茄炒蛋颜色鲜艳夺目,味道微辣可口,一点不比我做的差。
收拾行李了,也不让我插手帮忙。一只大旅行箱静静地摊开在地板上,儿子慢慢把积攒好的东西一件一件地往里装。在网上淘的一摞书;“恒源祥”床上用品四件套;家乡的茶叶和点心,超市里即兴买的茶杯,毛巾……我痴痴地看着被儿子纳入箱中的每一个物件,默默地坐在他床上,把他要带走的衣物重新叠放整齐,这些衣服,经过我的手工搓洗,白的更白,黑的更黑了。
临行前,我们要求,在路上的时候,要多联系,哪怕在朋友圈里发张图片,一句话,足矣!于是,从儿子离开视线,一直就在朋友圈里关注他的状态,
“从上海到芝加哥的飞机晚点4小时,错过了回华盛顿的飞机,于是在一个问询台后面找到了插座,一边给手机充电一边回答世界各地旅客的问题。”这是儿子在芝加哥转机时发的一条状态,他爸跟贴:“我担心着你,你却还在顾及着别人,不错!”我评论:“但愿我到美国探亲的时候,也遇到这样热心小哥为我释疑解惑。”儿在路上,父母总是抑制不住的担心,欣慰的是,儿子正渐渐成为我所希望看到的样子。
北大才女赵婕说:“我钦佩一种母亲,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母爱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是的,孩子如小鸟,长大了总是要飞,相信他们的独立和担当,我们的前半生他们没有参与,他们的后半生我们也无法厮守共度,该放手时就放手,聚散皆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