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海文坛 - 苏里南中华日报

记忆里的纳凉风景 - 陈曼青

2016/8/5  |  来源:作者投稿
六十年代还没有电扇、空调。夏夜,人们都是坐在自家天井或门口纳凉,直到半夜,温度下降些,才进屋入睡;还怕屋里热的,就干脆睡在露天。
那时的夏夜,尽管已经没有太阳,但被曝晒了一天的大地,还在散发着余热,屋里似蒸笼里一般。祖母就拿冷水把院中的地面泼凉,用两只只条凳搭上竹榻,再用湿毛巾把白天吸收了热量还在发烫的竹榻抹上几遍,然后等吃好晚饭,天黑下来,她用手掌在榻面上感知一下温度,确认竹榻不大热了,才让我们小孩子睡上去。幸亏我们家还有个不小的院子;那些家里窄小没有天井的人家,就只能把纳凉的竹榻、竹椅放在家门口,挤得街路变得只有尺把宽,行人必须在这窄道中穿过“纳凉大军”。
而在街路两旁纳凉的人,每当经过一个行人,就要评头品足一番,特别是当时很少有穿裙子使身材婀娜的大姑娘走过,那些男人会直了眼盯到她们的影子在视线中消失才回过头来。人们一边乘凉,一边拉着家常,男人们最喜欢说些荤笑话或讲鬼故事。那时我们还小,但还是不太喜欢走进这两行密密咂咂的视线中。现在想来,也许正因为这露天的纳凉,邻里关系才变得那样熟悉和融洽,不像现在,有的已做了好几年邻居还互不相识。
我们纳凉,祖母看我们躺下后,就搬个小凳子坐在竹榻旁边,拿出她的鹅毛扇,一边给我们驱赶蚊虫、扇去身上的燥热,一边指着天上的星宿,讲那些古老的传说;我们在柔和的凉风和娓娓动听的故事里,慢慢进入梦乡。祖母的鹅毛扇是托人从湖州买来的,这是一把洁白色椭圆形的,下面装有三寸短木柄,拿在手里轻如无物。《杖扇新录》载:“相传禽羽枯则易散,惟浙江湖郡(今湖州)骆驼桥下之水,上承苕雪,栗急厚重,浣羽其下;则久黏不枯,光滑如缎。故鹅扇都产湖郡。”所以祖母很珍惜那把鹅毛扇。调皮的我们,有时趁她放下扇子去做别的事情时,就偷偷拿起来玩;或者用鹅毛在身背拂痒痒。祖母见了,都会一把夺下来,嘴里说着:“可别给弄坏了啊!”我们都笑祖母吝啬。祖母笑道:“人睡着了毛孔都会张开,用鹅毛扇扇出的风柔和,小孩子才不会着凉感冒呢。”
后来有了电扇,小镇街道就宽了些。我们也长大了,不愿再到蚊虫围攻的小院里纳凉,而躲在蚊帐中,吹着电扇看看书,再后来又有了空调,就更不用上街去纳凉了。那个没有电器的艰苦时代已经过去,而在外面纳凉的夏夜情境,却深深印在脑海中,永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