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际新闻 - 苏里南中华日报

文物事业发展交出五年答卷

来源:海外网  |  2025/9/17 6:03:20

2025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主会场活动”在北京钟鼓楼广场举行。活动发布了《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等,展现申遗成功一年来,北京中轴线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一系列成果。图为人们在活动举办地北京钟鼓楼广场上踢毽子。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摄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将全县划分成9个片区,片区成立普查组,对全县文物进行地毯式普查,探索“边普查边挂牌”“边普查边保护”工作方法,确保数据采集准确无误。图为普查小组开展文物登记等普查工作。程聪摄(人民视觉)

2024年9月,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等3项考古最新进展。图为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出土的部分陶器(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近年来,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持续推动数字赋能,将文物信息转化为可触摸、可交互的数字资源。图为荆门市博物馆内,小朋友与机器人互动。赵平摄(人民视觉)

“‘十四五’时期,我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取得历史性成就。”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如是说。

饶权介绍,“十四五”期间,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新发现文物数量超过13万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丰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批复实施770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基本建设考古项目,牛河梁、石峁、二里头、三星堆等遗址取得重要考古新发现,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深海考古迈向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初步建立;博物馆体系更健全、功能更完备、影响更广泛,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到7046家;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捷报频传,目前,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文物科技支撑引领日益增强,石窟寺、土遗址、壁画、馆藏脆弱文物等重点文物类型的保护修复水平不断提升。

坚持保护第一,守护国之瑰宝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好是第一位的。

“‘十四五’期间,我们完善法律与制度,构建了系统性保护格局。”饶权表示,新修订文物保护法公布实施,地下文物“先考古、后出让”制度除个别省份外已全面推行,地上文物“先调查、后建设”制度在上海开展试点。同时,探索推进国家文物督察制度,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联合督促各地在城市更新全过程、各环节加强文物保护,强化文物保护的制度刚性,赓续城乡发展的历史文脉。

可以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织牢文物保护防护网,标志着文物事业进入依法治理新阶段。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文物保护法为统领,6部行政法规、10部部门规章、400多部地方性法规为主体的文物保护法律体系,构筑起了依法保护文物的‘铜墙铁壁’。”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孙德立说。

值得关注的是,系统性保护合力形成。各部门协同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新发现文物数量超过13万处,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完成全国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古代名碑名刻文物、革命文物资源等调查公布。各级财政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持续投入,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有力推进,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有效实施,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集中连片保护。

在统筹保护与发展中,系统性保护成效彰显。据饶权介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成为更多地方城乡建设的行动自觉。廊桥保护三年行动切实保护“百姓桥”“乡愁桥”“凝心聚力桥”。积极引导“博物馆热”“考古研学热”。各地发布文物主题游径超200条,其中31条优秀文物主题游径串起25个省份19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让文物在城乡大地绽放新光彩。

将推进“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三星堆—金沙遗址”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取得新的突破。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解冰介绍,“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西夏陵”等4项文化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目前,我国拥有世界遗产60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41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

解冰表示,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系统推进工作方面,理顺了乐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龙门石窟、西夏陵、大足石刻、武当山古建筑群管理体制,强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职能与保护能力。

此外,实施了故宫、莫高窟、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一批保护展示项目,持续改善保护状况,提升阐释展示水平;启动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专项行动”。陆续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10项保护状况报告,均顺利获得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

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国倡议的首个区域性文化遗产领域政府间国际组织“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正式成立,成员国、伙伴国、观察员国扩展至20个,牵头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为文化遗产国际治理体系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十五五’时期,我们将重点推进‘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三星堆—金沙遗址’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实施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型保护展示项目,推出一批考古发掘、保护修缮、历史研究成果,提升世界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水平。”解冰说。

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到7046家,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其中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以上,年接待观众已近15亿人次。”——本次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这组数据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博物馆事业实现蓬勃发展。

据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基本建立起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在藏品征集和文物保护方面,全国博物馆新增藏品889.2万件/套,各地公布馆藏一级文物名录,摸清全国馆藏一级文物家底。实施了西藏布达拉宫贝叶经、孔府档案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和珍贵濒危、材质脆弱的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有效保护了国家珍贵文化遗产。

但他同时提到,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特别是在节假日,一些热门馆“一票难求”。“这既是人民群众对我们工作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认可,也对博物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盼。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少部分博物馆优质藏品展品集中、需求集聚,导致供不应求,这是‘供给侧’普遍规律。对此,我们积极指导各地文物部门和热门博物馆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乔云飞说。

一方面增强供给能力,通过大馆带小馆,巡展、借展、联合办展、“云展览”等方式,把更多优质文化资源送到基层;另一方面提升服务质效,科学实施预约机制,丰富优质文博内容,优化参观线路,提升公众参观体验。特别是在寒暑假和节假日,通过调整单日预约量、取消闭馆日、延长开放时间等方式主动应对,最大限度满足爆发式激增需求。

乔云飞说:“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博物馆建设科学规划,注重优质资源统筹和组织调度,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优化布局,发挥央属大馆、省级博物馆和重点专题博物馆辐射引领作用,持续提升基层中小博物馆发展水平,推动各级各类博物馆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公众美好生活需要相契合的博物馆‘生活圈’,让博物馆这所大学校绽放新光彩。”

聚焦文物“防、保、研、管、用”等应用领域的科技攻关取得重要进展

近年来,科技对文物工作的引领作用日益明显,聚焦文物“防、保、研、管、用”等应用领域的科技攻关取得了重要进展。

乔云飞介绍,科技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方面,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手段广泛应用,火灾探测、自动灭火、防盗预警等新装备,大幅提升了文物风险监测预警的能力。

科技拓展文物保护路径方面,石窟寺岩体稳定性评价、裂隙渗水治理等取得了创新成果。土遗址病害诊断评估、防风化技术研发系统化推进,文物病害科学诊断方法和动态监测技术都已取得了突破。由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研发的世界首个文物多场耦合实验室投入使用,春夏秋冬、晴阴雨雪的长时序变化可以在实验室的方寸之间得到有效模拟。

科技助力考古发掘研究方面,多学科交叉研究助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古基因组捕获技术,大大推动了东亚史前人类遗传、演化、适应研究进程。沉积物古DNA分析方法的拓展,推动了在青藏高原成功获取东亚首例丹尼索瓦人DNA,开启了我国沉积物分子考古的新时代。基于免疫学原理的丝绸微痕检测技术,成为发现双槐树、三星堆等遗址丝绸残留物的利器。

“文物保护要靠科技。”乔云飞强调,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进一步加大对文物科技创新的指导和支持力度,提升安全监管能力,提高保护研究水平,创新技术集成应用,丰富文物展示传播手段。

新闻链接

“十四五”期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统筹推进,围绕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文明交流互鉴等关键问题,集中实施1284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吉林古城村、新疆莫尔寺、西藏玛不错等边疆考古发现,生动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特质。考古发掘方舱、移动实验室等专有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深海考古取得重大突破,上海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实施整体打捞和考古发掘,推进考古跨学科研究和出水脆弱文物保护新范式。

(本报记者 赵晓霞)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9月17日 第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