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四海文坛 > 用长远的眼光看道德  (作者:陈梅)

用长远的眼光看道德  (作者:陈梅)

发布时间:2018/6/27  | 来源:作者投稿

俗话说,“人无远见,安身不牢。”孟母三迁,是利于下一代教育的长远智慧。朱元璋“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是有助于巩固政权的长远策略。李嘉诚在买下一艘游艇时,附加定制了两个引擎,两个发电机,是保障安全的长远谋略。

相传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为这条法律而得以回国。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他是一个很有钱的商人,他从国外赎回来了很多鲁国人,但却拒绝了国家的赔偿,因为他自认为不需要这笔钱,情愿为国分担赎人的负累。孔子知道这件事情后,大骂子贡不止。

孔子说:“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他肯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事后国家会给他补尝和奖励,而且他还会得到大家的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

孔子还说:“子贡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为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赞扬,但是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义’的要求。

往后那些赎人之后去向国家要钱的人,不但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可能会被国人嘲笑,责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

孔子还说,子贡此举是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了,所以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最为可恶的恶行。自子贡之后,很多人就会对落难的同胞装做看不见了。很多鲁国人因此而不能返回故土。

       有一次,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子路抢救了一个落水者,被救的人千恩万谢,最后还求子路说:“家也没有别的,这头牛你牵走吧。”子路也不客气,真的就把牛牵回家了。孔子对子路的做法非常赞许,说:“从此以后啊,鲁国人将争前恐后地拯救落水者了。”

这就是道德的长远考量。

李连杰创办“壹基金”之后,曾和马云商量,要不要宣传理事会成员不拿底薪这件事。马云告诉他千万不要说:“如果我们进行这样一个道德抬升,你让别人怎么做?如果说这个是不可持续的,这件事情不是放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实现的,你就不要这么做。”

道德的核心其实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互利,可以看做是一种互利行为的习惯传承。父母抚养子女、子女孝顺老人、公交车让座,义务献血、上山的游客用捡拾垃圾的行为换取门票……这些都可以看做是道德的长远互利行为。

人们之所以提倡道德,是因为道德可以增进社会的安宁和谐,道德代表着社会的公序良俗。人们之所以尊重道德,就是因为道德对他们无害。如果道德成为他们毡上的针、背上的刺,他们就要设法拔去。

有位女乘客,把自己价值不菲的苹果手机忘在了出租车上,当察觉到自己手机丢失后,女乘客打电话让出租车司机把手机送到了指定的地点。因为会影响生意,出租司机要求乘客拿一百元油钱作为补偿,乘客大怒,指责司机没有助人为乐的美德,不但不给钱,还把司机的视频发到网上,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在女乘客流露出来自己的手机可以定位,司机必须送还时,有个网友让司机把手机扔河里,这条评论在知乎上得到了500个赞。

很多事情的连锁反应就是因此而引发的,如果善得不到鼓励,这种事情就是“扶老人”的翻版,未来,谁愿意送还丢失的物品?一不小心还要被网上曝光。

道德是一种修养,不是一种权力,道德最适合拿来约束自己,不适合拿来压制别人。这也是对道德长远考量的另一个方面。